撰稿:王建紅(hong)
第一章
學校教育
第一章 學校教育
第一節:學校設置與發展
中華民國以前時期
自明正統五年(1440年)山丹衛都指揮楊斌在縣城東南隅建山丹衛學1所,是為東街小學之前身。
至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縣祁安期在今縣城東街建山丹書院.十六年,知縣李復發維修擴建,并易名為仙堤書院。五十七年,知縣明福在今勝利街北文廟東側建成新校舍,改稱書院為龍峰書院。
道光二年(1822年),知縣顏廷彥在縣城東南隅重建書院(現公安局所在地)仍名為仙堤書院。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仙堤書院書院更名為高等小學堂,改造校舍,增添設施,設禮堂、講堂、及圖書室等,有學生30余人,延請師范生任教。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改高等小學堂為高等小學校。
民國11年(1923年)政府改革教育,頒布《壬子學制》,由于在民樂洪水鎮(時為山丹縣轄區) 設第二高等小學校,學校稱為山丹縣第一高等小學校,民國28年(1939年)各鄉捐資建校,縣區內鄉中心學校相繼建立,學校又更名為龍峰鎮中心學校。民國34年(1945年)改稱為中心國民小學,以區別于保國民小學(初級)。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9月,縣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學校。學校更名為大東街小學,1950年校址由現公安局所在地遷入縣衙內(現校址)。
此后,根據中央和西北軍政委員會確立的,“先恢復和維持現狀,再逐步改造,穩步前進”方針指導下,學校進入了調整改造和穩步發展階段。解放初學校僅有學生300多名,教職工10多人。
1952年8月,省政府提出了有關整頓小學方案,學校制定了有關成績考核,學籍管理等方面制度,學校工作有了進一步加強,但外界對學校干擾和學生過多參加社會活動,對學校影響較大,學校各方面發展相對緩慢。
1953年政府撥款6000余元對學校進行改建,修建三棟教室,近100平方米,其后歷年來均有小規模擴建。1954年地震后,政府又投資擴建校舍八棟。1962年9月政府加大對學校管理力度,確立東街小學為第一批省級重點小學后,省教育廳,縣財政部門多次投資,配發儀器圖書等教學設備,學校得到進一步發展。1953年學生人數700多名,教職工42人。
1960年始,國民經濟遭受嚴重困難,學校人數有所減少。1962年國民經濟全面好轉,國務院頒布《小學四十條》糾正“左”的錯誤,學校教育得到了恢復發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規章制度被取消,部分教職工遭到批判。1968年4月山丹水泥廠“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學校,部分教師下放到農村任教。1968年10月,“貧宣隊”進駐學校,學校走“五七”道路,“以學為主,兼學別樣”。1969年5月學校與山丹水泥廠“廠校掛鉤”,學校組織高年級學生,到山丹水泥廠等廠礦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教學受到了較大沖擊。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政府加強了對學校管理,小學設置由縣(市)人民政府批準,把教育的重點放在了普及小學五年制教育上。逐步落實了知識分子政策,穩定了教師隊伍,恢復了班主任制度。動員學齡兒童入學,對學齡兒童造冊管理。實行了通用教材。1979年地區對重點小學一年級語文、數學進行了統考,東街校參加考試495人,語文、數學在全區12個小學中均居第6名。
1989年,學校規模逐步擴大,有學生1727人,教學班30個,但校舍破舊,部分修建在戰備地道上的教室陷裂了不能使用。危房達2700平方米,校長盧萬有積極爭取,政府撥款18萬元,并向社會和機關單位職工集資12.7萬元,于1990年5月建成1294平方米教學樓,并在平房教室、辦公室、職工宿舍內架設供暖設施,于1990年秋開始供暖。從此學校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至1998年,學生數達到了歷史高峰,全校學生達到2597人(包括學前班),教學班達39個,教職工73人。1998年秋,城關小學建成,對學生和教職工進行了分流,共分出學生900多人,教職工18人。學校規模縮小,班額減少。
自1998年分流后,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城鎮化建設不斷加快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等原因,學校規模仍呈不斷擴大趨勢,但五十年代修建的土木結構平房教室,已十分破舊,幾近危房,校長李積成抓住省上義教工程撥款的機遇,在縣局的支持下1999年6月動工修建,于2000年9月建成3000多平方米新教學樓。貸款40多萬元修建了文化長廊,挖平了原臺地,在新舊教學樓之間建成有200米跑道的操場,種植了各種樹木500棵,建成草坪1400多平方米,學校在縣教體局組織的第二屆校園文化評比中獲一等獎。學校教學規模進一步擴大,2000年春教學班29個,學生人數達1802人,教職工75人。
2002年,學校投資32萬余元建成有41臺計算機的多媒體教室,建成多功能教室,教師電子備課室各一個,并在各科室配置了計算機,2003年被市教育局驗收為市級花園式信息化學校,學校在教學設備方面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2003年春,楊永偉校長到任后,先后制定了《山丹縣東街小學教師考勤制度》等管理制度,極大地調動了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教學質量穩步上升,2003畢業會考中東街校有6名學生進入全縣前10名行列。其中李濤、何文忡分別獲得全縣第一、第二名。2004年畢業會考,學校又有7名同學進入全縣前10名,第一名杜振,第二名姚金豆。至2005年春季學期,學校班級36個,學生人數2298人,教職工98人(包括8名招聘教師)。
表1、東街小學各時期學校基本情況
項目
年份 班級數 學生人數 教職工總數 備注
1953 18 700 42人
1964 20 900 20人
1966 20 900 33人
1978 28 1102 42人
1988 39 2597 73人
2000 29 1802 75人
2005 36 2298 98人 包括招聘教師
第二節 學校行政管理
一、領導管理體制
清代仙堤書院,縣教諭署,管理書院內設山長、監院各一名,山長由 “經明行修”的地方名儒擔任,負責地方的管理和主要教學工作。監院由縣府核定的紳士充任,管理書院財務、圖書、督導諸生讀書,協助山長處理日常事務。
民國時期,學校先后由縣勸學所,縣教育局,縣政府第三科(教育科)管理,學校設校長、教導主任等職,至40年代國民政府加強黨 化教育另設訓育主任一名。1949年前,歷任校長是:陳世光、孫志和、彭盛國、陳興漢、陳舉善、黃質存、楊文富、劉秀德等。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學校逐步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設立了由校長、教師代表組成的校務會決策學校重大事務。設校長、副校長、教導 主任各1名,另設總務,會計等管理學校財物。
校務委員會是新中國學校民主管理的組織形式,校務委員會一般由校長主持,由民主選舉的七到九名教工代表組成,研究決定學校的重大事情,在學校管理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到九十年代,校長負責制的實行,校務委員會逐漸被行政會議代替.
1950年,政府派張應鳳任校長,是解放后學校第一任校長。
1952年秋至1954年4月常正任校長。
1954年5月至1955年8月楊文富任校長。
1955年9月至1958年10月張銳任校長,楊生庭任副校長。其間張銳校長帶領教職工在配合縣上中心工作開展各種社會活動的同時,加強了教研和教學管理,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1964年,學校有黨員高振邦一名,同南關小學黨員組成小學支部,書記由校長高振邦兼任。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規章制度被取消,時任校長高振邦,以及席得明等教師受到批判。山丹水泥廠“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部隊“軍宣隊”等組織先后進駐學校,學校管理較混亂。
1969年1月至1974年8月,先后有張治民、楊樂臣、許明光任革委會主任。
1974年秋,許明光離任,盧萬有繼任為革委會主任,1978年后改稱校長。副校長姚愛華、張啟文,張啟文兼任教導主任。
1991年秋至1993年8月黃安德任校長,姚愛華、張克儉任副 校長,杜聯弟任教導主任,中共山丹縣委任命盧萬有任黨支部書記,學校開始設黨支部,主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之前至1964年學校支部書記,均由校長兼任)。
1993年9月校長黃安德因身體原因個人申請辭去校長職務,并調離學校,李積成調任校長,副校長仍為姚愛華、張克儉,黨 支部書記繼續由盧萬有擔任,徐鴻林任教導主任,1995年1月 ,徐鴻林被免職,同年3月李杰任教導主任。
1995年縣教體局對縣區中小學進行“四制”改革,改制后校長為李積成,溫振華任副校長,李杰任教導主任,張恩華任教導副主任,武福興任總務主任,黨支部書記仍有盧萬有擔任,盧萬有到1997年退休后由李積成兼任支部書記。2000年8月縣委任命陳天雨為黨支部書記。2000年8月縣教體局為加強學校教研工作,始設教研主任,吳欽首任教研主任。2002年2月縣教體局為加強領導,對城區小學領導班子進行了較大規模調整。校長仍由李積成擔任。南關小學教導主任何偉仁調任學校副校長,主管教育教學工作。城關小學副校長任燕花調任學校副校長主管行政總務工作,教研主任吳欽擢升教導主任。劉凱任教研主任。2003年1月李積成升任縣教體局副局長,縣教體局教育股股長楊永偉調任校長。書記、副校長.教導主任、教研主任、總務主任仍為2002年2月調整后的人選,學校行政管理進一步加強。
山丹縣東街小學歷任校長名錄
姓名 性
別 出 生 籍貫 學歷 黨派 職務 任職期限 備注
年 月
張應鳳 男 1922.1 山丹 簡師 無 校長 1950 —1952
南關
常正 男 1925.8 霍城 中師 無 校長 1952—1954.4
周莊
楊文富 男 1920.3 甘肅 中師 無 校長 1954.4—1955.8
山丹
張銳 男 1931.11 清泉 簡師 黨員 校長 1955.9 —1958.10
北灣
高正邦 男 1930.10 位奇 初中 黨員 校長 1958.11—1959.12
暖泉
李文秀 男 1933.3 甘肅 初中 黨員 校長 1959.12—1960.9
民樂
徐開儒 男 1931.8 甘肅 簡師 黨員 校長 1960.9—1960.12
民勤
宋濟民 男 1936.7 甘肅 簡師 黨員 校長 166012.—1964.8
武威
高振邦 男 1930.10 位奇 初中 黨員 校長 1964.9—1968.12
暖泉
張治民 男 1928.2 甘肅 簡師 黨員 校長 1969.1—1969.3 革委會主任
山丹
楊樂臣 男 1940.5 甘肅 簡師 黨員 校長 1969.4—1973.8 革委會主任
蘭州
許明光 男 1936.3 上海市 簡師 黨員 校長 1973.9—1974.8
蘆萬有 男 1937.7 甘肅 中師 黨員 校長 1974.9—1991.9 78年之前
革委會主任
金塔
黃安德 男 1939.6 甘肅 中師 黨員 校長 1991.10—1993.8
酒泉
李積成 男 1962.3 位奇 大專 黨員 校長 1993.9—2003.1
十里
楊永偉 男 1957.8 位奇 大專 黨員` 校長 2003.2----
十(shi)里(li)
山丹縣東街小學歷任副校長名錄
姓名 性別 出生 籍貫 學歷 黨派 職務 任職期限 備注
年月
彭守仁 男 1928 山丹 中師 黨員 副校長 1956—1957
縣城
劉修德 男 1920.3 老軍 簡師 無 副校長 1949—1950
甘泉
張成壽 男 山丹 中師 無 副校長 1955.7—1955.12
新河
楊生庭 男 1920.5 老軍 中師 無 副校長 1956.3—1956.7
甘泉
倪金濤 男 1938.12 上海 中師 黨員 副校長 1962.3—1964.12
徐明光 男 1937.7 上海 中師 黨員 副校長 1963
潘其霞 女 上海 中師 黨員 副校長
張啟文 男 1935 位奇 中師 黨員 副校長兼
教導主任 1978.8—1988
蘆堡
姚愛華 女 1942.12 甘肅 中師 黨員 副校長 1974—1995
民勤
張克儉 男 1942.5 清泉 高中 黨員 副校長 1989—1995
祁店
溫振華 女 1959.1 甘肅 大專 黨員 副校長 1995.12—2002.2
武威
何偉仁 男 1968.4 老軍 本科 黨員 副校長 2002.2—
潘莊
任燕華 女 1963.8 山丹 大專 黨員 副校長 2002—
馬場
山丹縣東街小學教導主任、副主任教研主任名錄
姓名 性
別 出生 籍貫 學歷 黨派 職務 任職期限 備注
年月
楊品蔚 男 1925 老軍 初中 無 教導主任 1956—1957
甘泉
李更慶 男 1920.8 老軍 初中 無 教導主任 1950.2—1953.6
甘泉
楊生庭 男 1920.5 老軍 中師 無 教導主任 1955.7—1956.7
甘泉
張安良 男 山丹新河 中師 無 教導主任 1953.7—1955.1
張銳 男 1931 清泉北灣 簡師 黨員 教導主任 1953.7—1954.1
谷發海 男 1931 陳戶 中師 黨員 教導副主任 1953.7—1956.12
新河
藺宗壁 男 1927.9 位奇 中師 黨員 教導主任
蘆堡
劉烈文 男 1935 花寨 大專 黨員 教導副主任 1965—1968
樓莊
周宗孟 男 19 陳戶 中師 無 教導副主任 1957—1959
周坑
周金奎 男 陳戶周坑 初中 黨員 教導副主任 1958.7—1959.12
張啟文 男 1935.1 位奇 中師 黨員 教導主任 1978.8—1988.6
蘆堡
杜聯第 男 1955.7 新河 中師 黨員 教導主任 1988.7—1993.7
徐鴻林 男 1958.8 新河 中師 黨員 教導主任 1993.8—1995.1
李杰 男 1966.1 甘肅 大專 黨員 教導主任 1995.3—2002.3
武都
吳欽 男 1967.4 霍城
東關 本科 黨員 教導主任 2002.2—
教研主任 2000.8—2002.1
劉凱 男 1971.5 東樂
大橋 本科 黨員 教研主任 2002.2—
舒燕芳 女 1971.5 霍城
東關 大專 黨員 教導副主任 2005.1—
張恩華 女 1949.1 蘭州 中師 無 教導副主任 1995.12—2003.6
第三節、學校學制與課程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仙提書院更名為高等小學堂,招收初等小學堂畢業或社會上具有同等學歷者,學堂最初為“三三制”,春季始業。課程有健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字、外語、中國歷史、地理、算學、博物、圖畫、體操,但受師資限制,以修身、國文、算學為主。
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高等小學校,南京政府于1923年頒布“壬子學制”,學校修業三年。禁止讀經,倡導國民教育,承認男女受教育權利平等。推行民族教育,學校學制改為“四二”制(初小四年,高小兩年),課程門類較完備。民國29年,學校改為秋季始業使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發行的小學教材。開設國語、算術、公民、歷史、地理、自然及音樂、圖畫、勞作等課程,課程開設趨于正規。
1949年新中國成立學校仍實行“四二”制,其后東街校多次承擔有關試驗。1952年秋,東街小學試驗“五年一貫制”學制,次年取消了試驗。1953年,縣文教局確定東街小學為重點學校,進行了一、三年級和二、四年級復式教學試驗。1953年,學校推行“五級計分法”,取得了經驗后,向多校做了推廣。
1969年,學校改為“五年制”,將秋季始業改為春季始業。
1978年,學校恢復了秋季始業,學制改為“六年制”。
新中國成立后,學校課程設置經歷了幾個階段。
1949年秋,取消了民國時期的“公民”課,改設思想品德。
國語 算術 自然 歷史 地理 美工 唱游 每周總課時
音樂 體育
低年級 15 6 2 3 2 28
中年級 14 7 2 3 2 28
高年級 10 7 3 3 2 1 1 1 28
1950年,按照西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頒布的“小學教學科目,及每周教學時間表”,學校課程如下:
1952年將《國語》改為《國文》。
1955年,學校增設《手工勞動》課。
1957年,根據省教育廳決定增設《周會》、《勞動》課(四年級以上學生每年勞動半個月,分散在課時內)。
1963年,學校執行《甘肅省全日制六年制小學教學計劃》,《政治》課改為《周會》課,加強了珠算教學,增加了語文課時數,加強了寫字教學,中低年級每周3課時,高年級每周2課時。語文課包括講課、作文和習字,時間安排如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講練 12 12 11 11 8 8
作文 2 2 2 2
習字 3 3 3 3 2 2
1964年,教育部頒發文件,簡減教材,減輕學生負擔。
1965年,執行中央教育部制定的《1965-1966學年度全日制小學教學計劃》(草案),學校高年級增設生產常識課。四年級設《珠算》課。
甘肅省全日制六年級教學計劃表(修訂稿)
1965.4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周會 1 1 1 1 1 1
語文 15 15 14 14 12 12
算術 6 6 7 7 7 7
珠算 2 1
歷史 2
地理 2
自然 2 2
生產常識 2
體育 2 2 2 2 2 2
音樂 2 2 2 2 1 1
圖畫 1 1 1 1 1 1
手工 1 1 1
每周上課時數 28 28 28 27 30 31
注:按內外自習時間,三年級以上每天1課時,各科上課時間內應包括一定的練習時間。
1973年學校設政治、語文、算術、常識、體育、音樂、美術、勞動8科。
1978年,五年制改為六年制,設8門課程。
各年級均設思想課1節,增設勞動課,自然改為從三年級起開設。
1981年,政治課改為思想品德課,每周1節。分自然常識課為地理、歷史。1981年學校開設英語課,1984年取消。1982年設勞動課。
1987年,學校執行《全日制小學十八個學科教學大綱》,設思想品德、語文、數學、自然、體育、音樂、美術。自四年級起加開社會(實際學校并未開設社會課)。全縣執行1988年執行的課程標準如下:
1988年學校課程安排表:
語文 數學 思想
品德 寫字 勞動 說話 班會 體育 音樂 美術 歷史 地理 自然
一 9 8 1 1 1 1 2 2 2
二 11 8 1 1 1 2 2 2
三 7 8 1 1 1 1 2 2 2 2
四 7 8 1 1 1 1 2 2 2 2
五 7 8 1 1 1 1 2 1 1 2 2
六 7 8 1 1 1 1 2 1 1 2
1992年8月,國家教委頒布課程計劃,增設社會課,但因師資等原因學校仍執行1988年的課程計劃,至1995年,學校從四年級起設社會課,取消歷史、地理課。
1999年秋,縣教體局啟動未來工程,學校開始計算機教學并從六年級開設英語課。至2003年秋,三至六年級開齊了英語課。2003年實行新課程標準,三年級設科學課,同時取消了一、二年級自然課。
2004年學校開設的課程(cheng)如(ru)下表:
2004年學校課程安排表
數
學 語
文 思想
品德 寫
字 活
動 說習
話作 班
會 體
育 音
樂 美
術 微
機 社
會 自
然 唱
游 英
語 科
學 合計
六年級 5 4 1 1 2 1 2 2 1 1 2 2 3 27
五年級 5 4 1 1 2 1 2 2 1 1 2 2 3 27
四年級 5 4 1 1 2 1 2 2 1 1 2 2 2 26
三年級 5 5 1 1 2 1 2 2 1 1 2 2 25
二年級 6 7 1 1 1 1 1 2 2 2 1 25
一年級 6 7 1 1 1 1 1 2 2 2 1 25
學前班 5 6 1 2 2 2 4 3 25
二、學校編制
1949年解放后學校開展了恢復發展和調整階段,1949年共有教職工10多名、學生300人。至1958年學校班級數、教職工人數增長較快,班級數26個:一、二年級各6個班,三、四年級各4個班,五、六年級各3個班,學生數達1400多人,教職工達50多人,師生比1:28。每班配備教職工數達1.9人。五十年代教職工配備充足。
年 度 學校班級數 學生總數 各年級班數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1953---1954 19 760 3 3 2 2 3 2
1954---1955 18 990 4 3 3 2 3 3
1955---1956 23 1210 4 4 3 3 3 3
1956---1957 23 1190 6 4 4 3 3 3
1957---1958 26 1420 6 6 4 4 3 3
山丹縣東街小學50年代學校編制情況
根據各地學校規模急劇增長的情況,1962年省教育廳對各地中小學又進行調整,1962年省教育廳下發《關于我省師范院校、中小學人員編制問題通知》,1962年11月張掖地區行政公署下達了《關于進一步調整全區教育事業和精簡學校教職工意見》的通知,規定縣城小學均以實有班級按教育部規定編制。1961年教育部規定的編制標準是平均班額42人,每班平均教職工數中教職工1.30、教師1.20、職工0.1,教職工和學生比中,教職工1:32.3,教師1:35,職工1:420。經過精減調整,實際上1963年學校有16個班,528名學生,教職工32人,教職工與學生比為1:16.5,每班平均教職工2人,超編0.7人。六十年代政府在學校人員配備上較為充足。
1963年學校編制基本情況
年度 學校班級數
(個) 學生總數
(人) 各年級班數 平均每班教職工數
(人)
一
年
級 二
年
級 三
年
級 四
年
級 五
年
級 六
年
級
1963 16 528 3 3 3 3 3 3 2
1964年7月,政府調整了學校編制標準,每班平均人數為42人,每班教職工擴編到1.7人,教師與學生班級比為每班1.5人。
1978年學校學生人數以達1896名,班級數33個,教職工42人,平均班額42.7人,每班教職工數1.29人。
1985年學校學生人數1815人,30個班,教職工55人,平均班額65人,平均每班教職工1.8人。學校班額逐年增大。
1998年學校辦學規模達到一個高峰期,在校學生數達2559人,班級36個,(不包括3個學前班)教職工81人,平均班額達71人,每班教職工數2.1人。如果按教育部門規定的“以人定班、以班定員”的編制標準計算,1998年學校應有班級47個,每班平均教職工僅有1.7人,離每班2.2人的標準計算,學校教職工缺編現象較嚴重,班額大教師負擔重。
1998年秋,城關小學建成,對學校教職工和學生進行分流,共分出學生930多名,教職工18人,學校編制發生了較大變化,學校編制趨于合理。
1998年秋分流后學校編制情況
年
度 學校班級數
(個) 學生總數
(人) 各年級班數 平均每班教
職工數(人)
確良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1999 29 1620 4 5 5 5 5 5 3
進入21世紀,由于政府營造投資建設環境,進城務工人員增加,加上農村群眾重視子女教育的意識加強,轉入學校就讀的農村學生數量逐年增加,學校班額急劇增大。
2004年學生數編制情況
年度
班級數
(個) 平均
班額 學生
人數(人) 各年級班數 平均每班教
職工(人)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2004 36 63 2272 5 5 5 6 6 5 2.2
第四節 學校教學與研究
一、教學與教研
清末,小學堂教學以講經為主,大多采用注入式教學,先生講,學生聽。
民國初期,課程設置與內容雖有改變,但教學方法沒有多大變化。民國12年(1923年)后,學校推行了班級授課制,并在國語中推行注音符號,以矯正學生方言。教法沿用“注入式”教學,后采用“五段”教學法。民國19年(1930年)學校對教員的任課時數等有了明確規定,教員除講課外還要負責學生作業批改等。教學有了一定規范。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恢復整頓,改革教材與課程設置。教學以語文、算術為主。但學校為配合縣上的中心工作-----政治運動。社會活動較多,除參加政治報告等活動外,1951年為配合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運動,學校師生排練了《白毛女》、《血淚仇》、《兄妹開荒》等大型劇目在全縣各鄉村演出。為支援抗美援朝活動,到街頭演出。1952年,學校排演了反封建婚姻宣傳劇目《兩家春》。由于過多參加社會活動對學校教學影響較大。1953年3月《人民教育》發表社論《教育工作里學校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隨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也發表社論,指出由于中小學生過多參加社會活動,學校教學外的負擔過重,造成相當普遍的忙亂和混亂的現象,必須予以克服,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步入正軌,領導注意力轉移到了狠抓教學上來。
1953年9月,學校學習蘇聯的教學經驗進行了逐步采用“啟發式”教學等新方法。其后,學校建立了教研組為主的教研組織機構,成立了高年級(五、六年級)、中年級(三、四年級)、低年級(一、二年級)教研組。當時由于教師少,班主任是教一個班的語文、數學,所以每單周周五晚上為語文組活動時間,每雙周周五晚上是數學教研組活動時間。教研的重點語文是:低年級如何加強識字教學,提高學生識字能力;中年級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強詞匯的理解記憶;高年級如何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數學教研的重點是:低年級如何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中高年級如何提高學生四則混合運算應用題的運算能力。圍繞教研重點,每學期各年級都要進行公開教學,還進行了評課議課活動,并總結出了有關方面的經驗材料,在全縣小學校長、教導主任會議上進行了交流,縣文教局將材料整理匯集為《山丹縣東街小學教學經驗匯集》的小冊子發至全縣推廣。
同年,學校五年級三個班實驗推廣“五級計分制”。
1954年,政府開始提倡教學改革,學校要求教師都要制定教學計劃、鉆研教材和教學大綱、編寫教案、改進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中實行五個環節,即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布置作業。教學管理進一步規范,加強了教學研究,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1956年3月教育部頒發了新的教學計劃,縣文教局把東街小學作為試點,年終將實施情況進行總結、推廣。
1957年8月至1958年4月,反右斗爭,東街校副校長楊生庭、教師陳三虎、毛立鼎、樂嘉川、呂超鵬被劃為右派被勞教。1958年,“大躍進”時,全校中高年級師生支援大煉鋼鐵,每天下午到鋼鐵廠揀焦碳,砸礦石,人工拉運,時間月余,對教學秩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962年國民經濟全面好轉,國務院頒布《小學四十條》糾正“左”的錯誤,學校教學逐步恢復和發展。1963年4月,縣上統考中,學校語文平均68.5分,算術平均73.6分,兩項總平均70.9分。
1964年6月學校接教育部通知,推行簡化字。
1965年4月6日,為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教導處組織教師聽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舉辦的“語文朗讀教學”廣播講座。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李紹庭、席德明、劉烈文、高振邦、郭芝馥、翟素萍等教職工受到批斗,教學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一段時間,沒有教材、教學內容,由教師選學《毛主席語錄》,學生考試大多采取開卷考試,教研活動實際已中斷。
1973年7月發生的張鐵生白卷事件引發出《一封發人深思的答卷》的大討論,對教育思想影響較大。其后,家長中、學生中讀書無用論的思想較嚴重,對教學質量的提高產生了一定影響。
1974年起學校進行了“三算”(口算、筆算、珠算)實驗教學。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穩定教師隊伍,恢復班主任制度,同年秋學校恢復秋季始業,改為六年制,學校使用全日制全國通用教材。學風教風進一步好轉。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1979年,全區重點小學一年級語文、數學統考中東街小學參加考試495人,語文80分以上282人,不及格78人,總平均分77.1分,全區12所學校中排名第六。數學80分以上187人,不及格110人,總平均分71.4分,全區12所學校中排名第六。
1982年,開始普及小學教育,學校開始抓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等指標。
1984年,學校落實《關于減輕小學生過重負擔,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幾項規定》,制止了“題海戰術”,實行平時考查,語文、數學期中、期末進行一次考試,其它學科不再考試,只進行平時考查。
1986年,張掖地區教育處教研室首次舉行小學語文、數學最佳課堂教學活動,推動了各縣課堂教學改革。
1987年9月起,學校每年在同年級確定一個班,進行“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教改實驗。至1993年停止實驗。
1992年起,區縣開始舉行優質課觀摩活動。學校內部也開展了如觀摩課、教改實驗課、對比課等各種類型的公開教學,及說課評課活動,對課堂教學的研究逐步深入。先后有40多人次在縣級以上競賽中獲獎,有效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1994年《張掖教研》創辦,學校教師中逐步形成了撰寫論文的風氣。
1995年,全區實驗教學驗收,學校建立了自然實驗室、圖書室規范了自然實驗教學,同時促進了其它學科中多種直觀教具的使用。
1996年,全(quan)省區首次進行基礎教育科研(yan)課題評選后,學(xue)校科研(yan)意識(shi)加強,教師開始(shi)了課題研(yan)究,取得(de)了一定的成(cheng)果。
山丹縣東街小學教師科研課題、論文獲獎表錄
姓名 工作單位 獲獎級別 獲獎時間 獲獎 課題論文名稱
何偉仁 東街小學 省級 2000.5 二等獎 《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的比較認識》
何偉仁 東街小學 省級 2002.11 三等獎 《探究、發展、創新》
吳欽 東街小學 省級 2002.10 一等獎 《小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課題
吳欽 東街小學 市級 1998.8 二等獎 《運用電教媒體培養認識事物、
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研究》課題
吳欽 東街小學 市級 1998.10 二等獎 《運用電教媒體優化課堂
教學的幾點體會》論文`
劉凱 東街小學 省級 2002.7 一等獎 《植物的生長、種植研究》課題
劉凱 東街小學 市級 2004.10 二等獎 《小學語文活動課教學研究》課題
劉凱 東街小學 縣級 2003.10 一等獎 《小學語文活動課教學研究》課題
任燕花 東街小學 市級 2002.12 三等獎 《在自然課中運用情境教學初探》論文
舒燕芳 東街小學 省級 2000.6 三等獎 《淺談在教學課堂教學中如何突
出學生主體地位》論文
舒燕芳 東街小學 省級 2001.1 一等獎 《突出主體地位,培養認知能力》論文
舒燕芳 東街小學 地級 2002.12 三等獎 《給學生創新的時間和空間》論文
舒燕芳 東街小學 地級 2003.4 二等獎 《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幾點做法》論文
舒燕芳 東街小學 國家級 2001.2 三等獎 《班主任在家庭教育中的橋梁作用》論文
舒燕芳 東街小學 縣級 2002.9 二等獎 《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培養學生認知能力》課題
舒燕芳 東街小學 市級 2003.12 二等獎 《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地
位培養學生認知能力》課題
舒燕芳 東街小學 市級 2004.11 一等獎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課題
張新桂 東街小學 市級 2002 二等獎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
學生的探索意識》論文
馮紅梅 東街小學 市級 2000.3 三等獎 《如何運用電教媒體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課題
杲玉梅 東街小學 市級 2004 一等獎 《教育技術促進小學課堂教學優化,
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研究》課題
何玉鳳 東街小學 市級 2002.12 三等獎 《自主修改,提高能力》論文
郭菊 東街小學 市級 2002.12 二等獎 《培養智能的同時注重培養和發展
學生非智力因素》論文
高紅梅 東街小學 市級 2003 二等獎 《語文活動課研究》課題
張玉梅 東街小學 省級 2000.6 三等獎 《激發兒童興趣,提高課堂效率》論文
張玉梅 東街小學 市級 2002 二等獎 《培養學生的自我參與意識》論文
王以梅 東街小學 國家級 2002.7 三等獎 《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興趣的培養》論文
王以梅 東街小學 國家級 2002.8 三等獎 《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興趣的培養》論文
王惠聰 東街小學 省級 2000.6 三等獎 《分層教學,分類指導》論文
王金香 東街小學 市級 2002 二等獎 《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的嘗試》論文
陳學斌 東街小學 省級 2001.8 二等獎 《省四屆基礎科研成果論文》論文
陳學斌 東街小學 省級 2003.12 優秀獎 《培養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論文
沙茹秀 東街小學 市級 2001.12 一等獎 《小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課題
沙茹秀 東街小學 省級 2002.6 一等獎 省四屆基礎教育優秀成果課題
沙茹秀 東街小學 省級 2000.10 三等獎 《勞動教學中學生興趣的激發》論文
晏玉梅 東街小學 國家級 2000 三等獎 《課堂練習方法淺談》論文
朱德斌 東街小學 省級 2003.12 優秀獎 《淺談音樂教學中如何激發
學生學習興趣》論文
趙玉敏 東街小學 省級 2000.6 三等獎 《激發學生興趣,提高作文水平》論文
趙玉敏 東街小學 市級 2001.12 三等獎 《優化電教手段,提高教學效率》論文
吳國葒 東街小學 省級 2000.6 三等獎 《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論文
姜文英 東街小學 省級 2000.6 三等獎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幾點體會》論文
何燕 東街小學 市級 2002.2 三等獎 《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創新因
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論文
郭建華 東街小學 市級 2002.12 三等獎 《列方程解應用題時找等
量關系的幾種方法》論文
何偉仁 東街小學 省級 2000.8 通過簽定 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管理模探索
吳菊花 東街小學 市級 2002.11 三等獎 《小議班干部隨班就讀教學中的作用》論文
1997年,縣政府下發了《山丹縣素質教育實施方案》,其后學校出臺了《山丹縣東街小學素質教育實施方案》。大力推行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教學中提出了“合格加特長”的要求,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差異,學校為發展學生特長,培養整體素質,成立了書法、繪畫、足球隊、自然興趣小組等課外興趣小組,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陳丹奇同學獲繪畫全國金獎,學校集體實施的課外探究性學習項目《生物多樣性研究》獲全國第五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1998年夏全縣素質教育觀摩研討會的開展,進一步促進了學校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2002年春,學校建成高標準的多媒體教室和多功能演示廳,并接通天網、地網、校園網,達到了信息化建設中的“三網四室”的要求。同年4月份學校優質課競賽中,王以梅等教師應用多媒體課件在多功能教室授課。自此信息技術走進了課堂。2003年冬學校通過市教育局驗收,建成了信息化花園式學校。
2003年9月,學校做為縣級實驗區。成功啟動了新課程改革。在一年級5個班實施新課程教學。學校組織了校級新課程教法觀摩課。
2003年10月,在縣教體局舉行新課程教法研討課中,我校教師杲玉梅、郭菊、陳雅萍分別獲得科學一等獎、數學二等獎、語文三等獎。2003年12月全市新課程教法研討課競賽中,杲玉梅、郭菊、陳雅萍分別獲得科學一等獎、數學二等獎、語文三等獎。
一年級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起到了輻射與帶動作用。使“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在教職工中逐步樹立。教師舊的教學方式逐步改變,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得到了應用。2004年秋第二輪新課程改革實驗推開,進一步促進了教學方式的轉變。
二、學校教研組織:
學校教研組織歷來均以年級組方式自然分組,20世紀70年代以前分為低、中、高三個年級段的語文、數學教研組,由教導處管理。其后學校逐步設置了各年級語數教研組,藝術教研組。1998年設英語教研組。
2000年8月(yue)山丹縣教(jiao)體局在各鄉校(xiao)始設教(jiao)研(yan)(yan)(yan)(yan)主任,組織協調(diao)學校(xiao)教(jiao)研(yan)(yan)(yan)(yan)、科研(yan)(yan)(yan)(yan)工作。教(jiao)研(yan)(yan)(yan)(yan)、科研(yan)(yan)(yan)(yan)得(de)到(dao)了較大發展,取得(de)了一定成果。先后當(dang)學校(xiao)教(jiao)研(yan)(yan)(yan)(yan)主任是:吳(wu)欽、劉(liu)凱。
山丹縣東街小學縣級以上優質課等教學競賽獲獎情況
姓名 工作單位 獲獎級別 獲獎時間 獲獎等級 獲獎名稱
何偉仁 東街小學 縣級 1995.2 二等獎 山丹縣小學語文優質課評選
任燕花 東街小學 縣級 2001.4 一等獎 山丹縣小學數學優質課評選
吳欽 東街小學 地級 1996.10 二等獎 張掖市小學數學優質課評選
吳欽 東街小學 縣級 1995。10 二等獎 山丹縣小學數學優質課評選
舒燕芳 東街小學 縣級 2000.4 二等獎 山丹縣第四屆小學數學優質課評選
趙繼宏 東街小學 地級 2000.1 三等獎 張掖市小學英語優質課評選
張玉梅 東街小學 縣級 1995.4 一等獎 山丹縣小學語文優質課評選
張玉梅 東街小學 縣級 1998.4 二等獎 山丹縣小學語文優質課評選
張玉梅 東街小學 縣級 1992.4 二等獎 山丹縣“三練一優”活動語文課
高紅梅 東街小學 縣級 2000.4 三等獎 山丹縣第四屆小學語文優質課評選
王金香 東街小學 縣級 1992.4 三等獎 山丹縣第二屆小學數學優質課評選
杲玉梅 東街小學 地級 2003.12 一等獎 張掖市小學科學教改實驗優質課評選
杲玉梅 東街小學 縣級 2003.9 一等獎 山丹縣第一屆新課改小學科學教改實驗優質課評選
杲玉梅 東街小學 縣級 2002.4 三等獎 山丹縣小學中青年數學教改實驗優質課
陳雅萍 東街小學 地級 2003.12 三等獎 張掖市小學語文教改實驗優質課評選
陳雅萍 東街小學 縣級 2003.10 三等獎 山丹縣小學語文教改實驗優質課評選
王秀花 東街小學 市級 2000.10 二等獎 張掖市小學語文教改實驗優質課評選
王秀花 東街小學 縣級 2004.4 二等獎 山丹縣小學語文教改實驗優質課評選
郭菊 東街小學 市級 2003.12 二等獎 山丹縣第一屆新課改小學數學教改實驗優質課評選
郭菊 東街小學 縣級 2003.10 二等獎 張掖市小學數學教改實驗優質課評選
馬曉琴 東街小學 縣級 2001.4 二等獎 山丹縣第五屆小學語文優質課評選
劉玉珍 東街小學 縣級 2003.6 一等獎 山丹縣小學數學教改實驗優質課評選
任自明 東街小學 市級 1995.7 二等獎 張掖市首屆中小學體育優質課
屈宗文 東街小學 縣級 1993.2 三等獎 山丹縣小學數學優質課評選
屈宗文 東街小學 縣級 1988.9 山丹縣教壇新秀
王萬 東街小學 市級 1992.4 三等獎 張掖市第一屆小學語文優質課評選
王萬 東街小學 縣級 1991.4 二等獎 山丹縣小學語文優質課評選
馮紅梅 東街小學 縣級 1997.11 一等獎 山丹縣小學數學組教壇新秀
馮紅梅 東街小學 縣級 2002.4 三等獎 山丹縣小學數學教改實驗優質課評選
馮紅梅 東街小學 縣級 2004.4 一等獎 山丹縣第二屆小學數學教改實驗優質課評選
陳映華 東街小學 縣級 1992.1 二等獎 山丹縣小學數學優質課評選
王雅芬 東街小學 縣級 1998.1 三等獎 山丹縣第三屆小學數學優質課評選
何燕 東街小學 縣級 1992.4 一等獎 山丹縣“三練一優”活動思想品德課
何燕 東街小學 縣級 2000.4 二等獎 山丹縣第四屆小學語文優質課評選
何燕 東街小學 縣級 2003.4 三等獎 山丹縣第二屆小學語文青年教師教改實驗課
劉素萍 東街小學 地級 1997.3 三等獎 張掖市電化教學(錄像)優質課
劉素萍 東街小學 縣級 1992.1 三等獎 山丹縣“三練一優”活動語文課
朱小虹 東街小學 省級 2001.7 二等獎 甘肅省小學數學優秀錄像課
朱小虹 東街小學 縣級 2001.4 三等獎 山丹縣第五屆小學數學優質課評選
朱德斌 東街小學 省級 1996.7 優秀獎 甘肅省錄像課《小貓釣魚》
朱德斌 東街小學 地級 1996.11 二等獎 張掖市電化教學優質課
姜文英 東街小學 地級 2000.10 二等獎 張掖市小學思想品德教改實驗課
毛媛 東街小學 縣級 2004 一等獎 山丹縣第三屆小學數學教改實驗課
陳莉華 東街小學 縣級 1996.1 三等獎 山丹縣小學語文優質課評選
陳莉華 東街小學 縣級 1991.1 二等獎 山丹縣小學語文優質課評選
王英 東街小學 縣級 2002.1 二等獎 山丹縣第一屆小學數學教改實驗課
陳學斌 東街小學 省級 2002.6 優秀獎 甘肅省首屆中小學美術課評比
陳學斌 東街小學 省級 1996.6 二等獎 甘肅省中小學美術課錄像評比
吳菊花 東街小學 縣級 2002.4 三等獎 山丹縣小學中青年語文教改實驗優質課
王以梅 東街小學 縣級 1995.4 一等獎 山丹縣小學數學優質課評選
盛玉芝 東街小學 縣級 1988.9 山丹縣教壇新秀
孫曉平 東街小學 地(di)級 1996.11 三等獎 張掖市第(di)二屆幼教(jiao)優質課美工組評比(bi)
山丹縣東街小學教師課件、教案獲獎情況表錄
姓名 工作單位 獲獎級別 獲獎時間 獲獎 論文名稱
何偉仁 東街小學 地級 1998.5 二等獎 金屬與金屬標本
吳欽 東街小學 地級 1996.10 二等獎 《長方體正方體認識》投影片
任燕花 東街小學 地級 1997.8 二等獎 《青蛙發育過程》投影片
舒燕芳 東街小學 省級 2003.12 二等獎 《比較數的大小》教學案例
何燕 東街小學 地級 2004.11 優秀獎 市級課件評比
馮紅梅 東街小學 地級 2003.9 三等獎 《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
周金玲 東街小學 省級 2001.10 三等獎 《分數的意義》教學案例
杲玉梅 東街小學 地級 2001 三等獎 《7的乘法口決》、《材料的使用與環境》課件
杲玉梅 東街小學 省級 2001 三等獎 《小數的意義》教學案例
黃聚存 東街小學 省級 2003.12 二等獎 《注意安全從我做起》教學案例
盛玉芝 東街小學 市級 2003.8 三等獎 《7的乘法口決》課件
沙茹秀 東街小學 省級 2003.12 二等獎 《注意安全從我做起》教學案例
陳學斌 東街小學 市級 2004.12 三等獎 《畫枇杷》多媒體課件
劉志遠 東街小學 市級 2001.10 二等獎 《加法的初步認識》課件
劉志遠 東街小學 市級 2003.10 三等獎 《7的乘法口決》課件
陳雅萍 東街小學 市級 2004.11 優秀獎 市多媒體課件大賽
撰稿(gao):何(he)偉(wei)仁(ren)
第二章
學校德育
第二章 學校德育
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是培養國家接班人的主要渠道。小學生正處于學習和認識社會的重要階段,處于思想品德和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迫切需要在思想和品德的發展上得到有效幫助和正確指導,學校德育在教育教學方面有著重要的地位。
第一節德育課程的設置
清末小學堂,設置修身,講經課,進行尊孔忠君等封建倫理教育。
民國7年(1918年),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小學施行細則》40條,課程中有修身、講經、詩經課占全部課程的40%以上。
民國15年(1926年),修身改為公民訓練課,民國17年(1928年),小學先后開設童子軍訓練及黨義(三民主義)等課,推行文化教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取消童訓和公民訓練課,改為思想品德課,1950年政治課不再單設,貫穿于各學科之中。
1957年,學校開設勞動課,對學生加強勞動教育。
1963年,政治課改為周會。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開設政治課,并在語文課中學習毛主席語錄《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政治教育文章。
1978年,思想品德課由四五年級每周各2課時改為一至五年級每周各1課時。
1981年,學校通過思想品德課、勞動課加強了對學生的共產主義品德教育和勞動教育。
1997年秋季,學校從四年級起開設社會課與思想品德課、周會課等一起加強了對學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
自1981年至今,思想品德課一直開設,并得到加強,教學內容幾經變化。各個時期在愛國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方面各有側重。
第二節 學校德育教育
學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各個歷史時期,學校都會通過思想品德課程,學校黨團隊組織、班主任工作開展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清末小學堂對學生進行“忠君”、“尊孔”為內容的封建倫理道德教育,以此來規范學生的言行。
民國初年,學校通過修身課對學生進行“國民道德”教育,民國17年(1928年),通過“黨義”課推行“黨化教育”。民國22年(1933年)后,對學生進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中心內容的教育,統一意志,統一信仰,強化黨團組織,訓育管理,加強黨化教育。
1950年,學校貫徹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通過各種學科,特別是思想品德課和共青團、少年先鋒隊組織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進行“五愛”教育(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
1951年,學校少年先鋒隊組織的建立,擴大了學校德育教育的陣地。此后,少先隊組織在德育教育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50年—1952年,學校在加強政治課教學的同時,學校師生為配合中心工作,結合“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運動,進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階級教育。
1951年,學校師生排練演出《白毛女》、《血淚仇》、《兄妹開荒》等大型劇目,并在全縣鄉村宣傳演出。在抗美援朝運動中學校編寫了“打倒美國佬”,“送子參軍”和有關抗美援朝的歌、詩、相聲、快書在城區街頭和鄉下演出宣傳。
1952年,學校為配合“新婚姻法”排演《兩家春》等反封建劇目進行宣傳演出。
1955年政府加強對學生的勞動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紀律教育,學生曾到工廠、生產隊等參加勞動。是年2月10日教育部頒布《小學生守則》。每學期開學后,班主任都要引導學生學習《守則》。貫徹于日常生活和學習中。
1956年,學校響應共青團中央倡儀“小五年計劃”活動。在學生中進行種樹、種花、美化校園,開展“勤儉辦學”活動,利用節假日幫助附近農業生產合作社積肥、除草、撿麥穗等,培養了學生的勞動品質和學生對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1956年至1958年每年春天學校師生都要在南湖拐壩灣或北山灘進行建造“綠化長城”活動,學校師生共營造“少年兒童林”三處。
1957年,學校通過政治課,對學生進行形勢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教育,進行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關系的教育。
1958年,勞動課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劃,學校多次組織學生到農村和工廠參加生產勞動。是年全校中高年級師生參加大煉鋼鐵運動,到鋼鐵廠撿焦碳、砸礦石等。接受政治洗禮和勞動鍛煉培養勞動習慣,樹立勞動觀念和熱愛勞動,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
1963年3月,學校開展了“學習雷鋒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的活動,開展“三好學生”(思想好、學習好、身體好)的評選活動。是年5月,試行教育部重新制定的《小學生守則》(草案)。
文革期間,學校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讀毛主席語錄,組織學生學工、學農、學軍、開展大批判,以階級斗爭教育為主。
1978年學校重新開始對學生進行“五愛”教育。1979年學校貫徹教育部重新擬定的《小學生守則》(試行草案)并結合《守則》向三年級以上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1981年學校開展了“五講、四美、三熱愛”(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道德、講文化;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活動。是年學校在高年級通過所設的思想品德課和勞動課加強了對學生的共產主義品德教育和勞動教育。
1985年學校進行“小制作”、“小發明”、“小科研”活動,此后,每學年都要進行小手工制作等方面展覽,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和素質。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學校德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視。1989年學校執行《小學德育綱要》,通過思想品德課,團隊組織教育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做黨的好孩子,了解祖國壯麗河山,燦爛文化民族傳統,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是年冬,學校開展學賴寧,做黨的好孩子的活動,教育學生做社會主義“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新人。學校通過各少先隊大隊辦墻報,開展演講活動,加強了教育。為落實學習賴寧活動,1989年12月學校團支部出臺了《山丹縣東街小學學習賴寧活動安排意見》。就活動方法、內容、形式等做了詳盡安排。在第十七周舉行了主題為“做賴寧式的好少年”,“學英雄,見行動”、故事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賴寧精神鼓舞我們做一個好少年”,“向英雄學習爭做五星隊員”等主題隊會,學校團支部、少先隊大隊部還制定了“五星隊員達標標準”。學校德育工作呈顯出了勃勃生機。
1991年學校組織學生開展了《小學生守則“三字歌”》記唱活動。是年五月學校組織了學“守則”拼“規范”,“三字歌”競賽活動。“三字歌”如下: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三字歌)
升國旗 要敬禮 唱國歌 要肅立 尊長輩 愛幼小 孝父母 遵教導
會使用 文明語 遇外賓 要知禮 幫殘疾 樂助人 不打架 不罵人
要誠實 不說謊 損公物 要賠償 撿東西 要上交 借東西 要歸還
不挑吃 不挑穿 惜糧物 節水電 愛整潔 常洗澡 勤刷牙 習慣好
不曠課 不遲到 對老師 有禮貌 上課時 用品齊 敢發言 多動腦
做作業 寫工整 按時完 卷面凈 廣播操 要做好 煉身體 爭達標
保視力 做眼操 三個一 要做到 集合時 快靜齊 做值日 要積極
個人事 要自理 家務活 要學習 衣和物 放整齊 學做飯 會洗衣
過馬路 走橫道 乘車船 要買票 買東西 按順序 看影劇 不吵鬧
保古跡 愛益鳥 護莊稼 愛花草 迷信事 要反對 壞書刊 不去瞧
煙酒賭 不能沾 不玩火 防危險 好與壞 要分清 壞行為 敢斗爭
好習慣 早養成 有教養 益終生